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考察葛根黄酮滴鼻剂经鼻腔给药后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并与口服给药途径进行对比研究.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鼻腔给药和口服给药(葛根黄酮106.4 mg/kg),用HPLC检测,DAS 2.0软件计算两种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结果:经鼻给药和口服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01∞)1(30.55±4.93)mg/(L·h),(6.90±2.76)mg/(L·h);Tmax1=(0.90±1.14)h,(0.63±0.34)h;Cmax1=(11.27±1.66)mg/L,(1.68±0.84)mg/L.相对生物利用度F=442.8%.结论:葛根总黄酮滴鼻剂在兔体内的吸收好,生物利用度较高.
推荐文章
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
药代动力学
影响因素
评价
葛根经鼻给药喷雾剂在兔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葛根经鼻给药
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
喷雾剂
复方葛根芩连汤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复方
葛根芩连汤
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
葛根素口服给药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葛根素
HPLC
药代动力学
回收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葛根总黄酮经鼻与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期刊 中成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葛根黄酮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葛根素 家兔
年,卷(期) 2009,(8) 所属期刊栏目 制剂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94-1198
页数 5页 分类号 R969.1
字数 312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1528.2009.08.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陶建生 91 1354 18.0 34.0
2 张彤 200 1222 15.0 28.0
3 卢毅 7 92 5.0 7.0
4 郑彩美 5 15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1)
共引文献  (69)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88)
二级引证文献  (33)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葛根黄酮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葛根素
家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成药
月刊
1001-1528
31-1368/R
大16开
上海市黄浦区福州路(近江西中路)107号206室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67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5111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