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摘要:
目的:制备小分子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的脉冲微丸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分别选用羟丙甲纤维素(HPMC)、低取代羟丙纤维素/HPMC(L-HPC/HPMC)和HPMC/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HPMC/Surelease)作为溶胀层材料,Surelease作为控释层材料,以双层膜崩解原理制备丹参酮ⅡA的脉冲微丸.通过丹参酮ⅡA的体外释放结果来评价溶胀层材料种类、增重以及控释层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通过对包衣微丸横切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来评价包衣层的质量,并对丹参酮ⅡA的体外释放曲线进行数学模型拟合来预测释药机制.结果:使用HPMC或L-HPC/HPMC作为溶胀材料均不能实现丹参酮ⅡA的延迟释放,而以HPMC/Surelease为溶胀材料的微丸则成功地实现了3~5 h的延迟释药,且药物释放时滞随溶胀控释层中Surelease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另外,控释层增重的提高也可有效地延长药物的释放时滞,其最佳增重范嗣为30%~40%.数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脉冲微丸的药物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联合HPMC和Surelease为溶胀材料,以Surelease为控释材料,可以成功制备具有3~5 h药物释放时滞的丹参酮ⅡA脉冲微丸,为小分子药物的脉冲释药的制备提供参考.
推荐文章
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自乳化微丸
丹参酮ⅡA
喷雾干燥
自乳化微丸
丹参酮ⅡA微乳注射剂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丹参酮ⅡA微乳
伪三元相图
粒径
包封率
丹参酮ⅡA微囊的制备及其质量考察
丹参酮ⅡA
壳聚糖
微囊
包封率
Ritger-Peppas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丹参酮ⅡA脉冲微丸的制备与体外质量评价
来源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学科
关键词 丹参酮 脉冲微丸 药物释放系统
年,卷(期) 2010,(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59-564
页数 分类号 R284.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167X.2010.05.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颖 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 13 149 8.0 12.0
2 梁雪丹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 2 19 2.0 2.0
3 范田园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 29 163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47)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47)
二级引证文献  (41)
199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5(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6(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丹参酮
脉冲微丸
药物释放系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双月刊
1671-167X
11-4691/R
大16开
1959-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6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4389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