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与腹型肥胖及其交互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对从青岛市4个社区中筛检出的、未经药物系统治疗的2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40例血压正常者进行调查,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应用相加模型分析I/D多态性与腰臀比异常的交互作用.结果 高血压组D等位基因频率和腰臀比异常率高于对照组(48.09%和69.79%比37.08%和47.92%,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腰臀比异常具有正交互作用.用多因素分析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饮酒、吸烟、被动吸烟及血脂等因素后,I/D基因多态性与腰臀比异常的协同效应指数为1.616,归因交互效应为0.558,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为22.65%,纯因子间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为38.11%.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和腰臀比异常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I/D基因多态性与腰臀比异常具有正交互作用,控制腹型肥胖可以降低居民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的危险性.
推荐文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原发性高血压病
新疆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I/D多态性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基因
插入/缺失多态性
原发性高血压
维吾尔族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插入,缺失多态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腹型肥胖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原发性高血压 腰臀比异常 交互作用
年,卷(期) 2012,(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3-76
页数 分类号 R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东峰 青岛大学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87 567 13.0 19.0
2 姜秀波 青岛大学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38 223 9.0 13.0
3 姜文洁 青岛大学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29 152 8.0 10.0
4 李东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4 15 2.0 3.0
5 朴桂花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3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原发性高血压
腰臀比异常
交互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月刊
1007-3949
43-1262/R
大16开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
42-165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3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121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