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由“Tobe,or not tobe”引出了若干思考:原意/本意是否存在?若原意存在,是否是固定唯一的?若原意不存在,意义是何时以及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也历来是翻译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出发,认为,原意或本意并不存在,意义是在理解者的理解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原文本身的语言规范结构使理解者不能随意的曲解原文。意义的未决状态,理解者的前理解或先见的不同,使得解释走向多元。因而“T0 be,or not to be”有多种译法,而却没有一种译法被认为是唯一标准的译法。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何以会产生一千零一个“ToBe,orNottoBe”?——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角度分析
来源期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意义 先见 理解 翻译 “To BE or not to be”
年,卷(期) 2012,(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46
页数 5页 分类号 H315.9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臧雪娟 四川外语学院翻译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哲学解释学
意义
先见
理解
翻译
“To
BE
or
not
to
be”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季刊
重庆市沙坪坝区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
出版文献量(篇)
437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