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红外辐射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能量形式,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会向其所在的环境释放辐射能.红外辐射中包含了大量人类无法感知的信息,蝮蛇是迄今所知的能够有效感知并利用红外信息的动物类群之一.蝮亚科蛇类的红外感知的器官是位于蛇眼和吻端之间面颊部的窝状器官——颊窝,以及其后的神经系统.从蛇类红外感知的解剖基础、行为学研究、生物化学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蛇类红外感知的机理及其研究进展,并通过部分感官屏蔽的实验证明红外与可见光2种成像功能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即当蝮蛇双眼看不到或颊窝被阻塞的时候,另一种感知系统也能有效地完成对目标的识别和定位.通过各自的传导通路,红外信息和视觉信息被汇集于中脑视顶盖区域.在这一区域有对2种信息分别响应的神经元和响应复合信号的细胞——双模神经元.蝮蛇红外觉与视觉间具有补偿、加成和抑制3种相互作用.这样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蝮蛇在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下,消减捕食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干扰,最大程度地提高对猎物的识别和定位成功率.
推荐文章
实现机器人随动的红外感知方法
机器人
目标定位
多视角测量
最小二乘优化
红外感知
红外热反射涂层的研究进展
红外热反射涂层
散射率
涂料
溶胶-凝胶
外感六淫病因理论研究进展
外感
六淫病
致病机理
小儿外感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小儿外感咳嗽
研究进展
辨证分型/专方验方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蛇类红外感知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生物学通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蝮蛇 颊窝 红外感知
年,卷(期) 2013,(1) 所属期刊栏目 科学家论坛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
页数 7页 分类号 Q95-3
字数 703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36 897 15.0 29.0
2 陈勤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1 14 2.0 3.0
3 唐业忠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8 44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3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5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蝮蛇
颊窝
红外感知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物学通报
月刊
0006-3193
11-2042/Q
16开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
2-506
195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947
总下载数(次)
53
总被引数(次)
348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