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OM、XRD以及TG/DTA等测试技术,系统研究了(α+β)双相、单一β相以及(β+γ)双相无铅硅黄铜的组织结构、硬度、铣削性能以及脱锌腐蚀等性能.结果表明:(α+β)硅黄铜虽然铣削力较低,但切屑形态欠佳,且平均脱层厚度大,为438.12μm;而(β+γ)相硅黄铜不仅切屑形态最差,硬度最高,达273.7 HB,因而铣削力也最大,增加刀具的磨损,降低刀具寿命;β相硅黄铜虽然铣削力稍高,但切屑形态为细小卷筒状,呈最优切屑形态,且在抗脱锌腐蚀测试中,β相硅黄铜平均脱锌层厚度最小,为262.94μm,所以β相硅黄铜综合性能最佳,(β+γ)硅黄铜不适合做切削黄铜,而(α+β)硅黄铜的切削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都有待改进.
推荐文章
新型稀土锶复合细化剂对环保硅无铅黄铜组织性能的影响
新型稀土锶复合细化剂
硅无铅黄铜
晶粒度
流动性
杂质点
镁黄铜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镁黄铜
相转变
微观组织
性能
硅黄铜耐磨性能研究
硅黄铜
耐磨性
显微组织
无铅易切削硅黄铜的组织和性能研究
无铅硅黄铜
组织
切削性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相组成的硅黄铜组织性能的研究
来源期刊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无铅硅黄铜 切削性能 脱锌腐蚀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冶金?材料】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37
页数 6页 分类号 TG146.1|TF125.2
字数 242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264/j.cnki.ysjskx.2014.03.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勇 江西理工大学工程研究院 49 370 12.0 18.0
2 陈一胜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2 225 8.0 11.0
3 张雪辉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2 119 6.0 7.0
5 朱志云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7 106 5.0 8.0
6 刘位江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8 35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8)
共引文献  (45)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无铅硅黄铜
切削性能
脱锌腐蚀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双月刊
1674-9669
36-1131/TF
大16开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38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036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