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仁“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推荐文章
传统文化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融入与渗透
干部教育
文化素养
文化意识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合
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传统文化中的处事哲理
来源期刊 人民调解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传统文化理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仁爱”思想 个人道德修养 “仁”学 哲理 处事 “爱人”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45
页数 1页 分类号 B825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传统文化理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仁爱”思想
个人道德修养
“仁”学
哲理
处事
“爱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民调解
月刊
1002-7238
11-2790/D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3号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303
总下载数(次)
24
总被引数(次)
14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