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三朝两汉的书,使用假借字的现象非常普遍。音同、音近之词在古书之中常常互为借用。以声求义则是明假借求本字的一条途径。其学理在于字所记录的词是音义结合体,字可易而所记之词不变。因声求义在清代发挥到了极致。郭沫若亦将因声求义用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之中,成果显著。
推荐文章
因声求义——《黄帝内经太素》重言词例释三则
黄帝内经太素
重言词
因声求义
钟钟
济济
询询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因声求义论——以郭沫若研究为中心
来源期刊 语言历史论丛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因声求义 假借字 破假借 郭沫若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9-217
页数 19页 分类号 H1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汪启明 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 43 87 6.0 8.0
2 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 15 7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因声求义
假借字
破假借
郭沫若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语言历史论丛
半年刊
32开
四川省成都市
200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4
总下载数(次)
1186
总被引数(次)
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