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流放七月》突破了以往青春文学的小我情怀,将目光投向了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坛整肃运动的书写与反思——从当下生活入手,建立起历史与今天的联系,指出虽然灾难已经结束,但是如不加清洗的伤口,灾难依然会在代际继续传递。作为非亲历的能动者,创伤言说者质疑了祖辈将社会灾难建构为个人苦难的做法,并重新界定了创伤的性质,积极承担起人性修复的责任。尽管如此,非亲历者的灾难想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限制。
推荐文章
普拉东诺夫《七月的雷雨》中的儿童形象分析
普拉东诺夫
《七月的雷雨》
儿童形象
论《七月与安生》中女性的自我成长
女性成长
青春
爱情
自我完善
萧红与早期《七月》及其文学写作
萧红
七月
个人化写作
抗战文学
七月七胶囊对负重游泳小鼠的抗疲劳作用
疲劳/中药疗法
游泳
血尿素氮
乳酸盐类/血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建构创伤与抵抗遗忘——评青春文学《流放七月》中的灾难书写
来源期刊 文化研究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青春文学 灾难书写 文化创伤 《流放七月》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1-61
页数 11页 分类号 I207.4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楠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6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春文学
灾难书写
文化创伤
《流放七月》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化研究
季刊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2985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8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