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将庄子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哲学,将屈原、陶渊明的死亡观归之为死亡美学,力图说明,哲学与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区别。因此,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死亡态度是否纠结于个体的生命情感。庄子从天地自然的生生变化来审视死亡,对于妻子和自身的死也依然超脱,他的死亡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召唤与劝导;屈原则以自杀的决绝行为来祭奠个体的人格理想,在决绝中又有各种痛苦、焦灼、挣扎、孤独、恐惧、哀伤、留恋等个体情感上的挣扎;陶渊明处在庄子与屈原之间,他在诗文中对于生死的描述,蕴含了十分深远的哲学思辨,但是又保留了真实生命的个体情感,他的死亡美学体现了一种更加成熟的死亡态度。中国古典对于死亡的探讨、表现,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南北朝,从庄子、屈原到陶渊明,可说是从哲学到诗,再到哲学与诗结合的过渡,体现了"道——儒道——儒道佛"的渐变融合过程。
推荐文章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济慈
死亡哲学观
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
夜莺颂
济慈
死亡观
从对死亡的缺失思考谈死亡的哲学内涵
死亡
缺失思考
哲学内涵
生命
死亡意识的毕生发展及其对死亡教育的启示
死亡意识
死亡教育
毕生发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论庄子、屈原和陶渊明的死亡观
来源期刊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死亡哲学 死亡美学 庄子 屈原 陶渊明 死亡观
年,卷(期) zsdxyjsxkshkxb_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53
页数 12页 分类号 B82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石 暨南大学文学院 17 19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死亡哲学
死亡美学
庄子
屈原
陶渊明
死亡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季刊
广东广州新港西路135号
出版文献量(篇)
1795
总下载数(次)
27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