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测定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和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白桦林碳汇功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1)小兴安岭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9.39±3.09) ~(89.20±10.17)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及阴坡下部3 个立地类型( 38.2% ~80.6%, P<0.05 ).2)其土壤有机碳储量((147.30±21.39) ~(273.67±22.67)t/hm2)在阴坡上、中部和谷地最高,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27.9% ~85.8%,P<0.05),阳坡下部居中,仅显著高于阴坡下部(53.3%,P<0.05),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相对较低. 3)其生态系统碳储量((207.88±16.07) ~(357.85±20.80)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3个立地类型(33.2% ~72.1%,P<0.05). 4)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5.80±0.26) ~(8.87±1.17 )t/(hm2·a))在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3个立地类型相对较高,显著高于阴坡下部(31.2% ~52.9%,P<0.05),阳坡上、中部与谷地3个立地类型居中,高于阴坡下部(15.5% ~26.4%,P>0.05),阴坡下部最低. 5)其年净固碳量((2.76±0.10) ~(4.15±0.32)t/(hm2·a))在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3个立地类型相对较高,显著高于阴坡下部(27.9% ~50.4%,P<0.05),阳坡上、中部与谷地3个立地类型居中,高于阴坡下部(12.3% ~23.9%,P>0.05),阴坡下部最低. 因其植被年净固碳量低于我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量(15.3% ~43.7%),故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属于碳汇功能相对较低的森林类型.
推荐文章
立地类型对张广才岭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张广才岭
白桦林
生态系统碳储量
净初级生产力
年净固碳量
立地影响
小兴安岭天然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二氧化碳
甲烷
碳汇功能
森林沼泽
小兴安岭
大兴安岭天然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大兴安岭
沼泽湿地
生态系统碳储量
净初级生产力
固碳速率
小兴安岭白桦林降水转化过程元素特征分析
大气降雨
白桦林
穿透雨
树干径流
元素特征
养分输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来源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天然白桦林 生态系统碳储量 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 立地类型影响
年,卷(期) 2015,(4) 所属期刊栏目 林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47
页数 10页 分类号 S718.55+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32/j.1000-1522.2014044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牟长城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90 1425 23.0 32.0
2 张毅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4 20 2.0 4.0
3 郑曈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2 13 2.0 2.0
4 李娜娜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3 20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1)
共引文献  (662)
参考文献  (2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52)
二级引证文献  (16)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1(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2(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4(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5(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6(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7(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8(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9(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0(1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小兴安岭
天然白桦林
生态系统碳储量
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
立地类型影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月刊
1000-1522
11-1932/S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18-91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06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