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推荐文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运动康复治疗时间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首次运动康复治疗时间
运动功能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合谷穴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足三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捻转补泻手法 急性缺血性中风 肢体运动功能 即刻效应 简化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年,卷(期) 2015,(7)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0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77.733
字数 295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杜小正 100 856 17.0 24.0
2 东贵荣 82 834 18.0 24.0
3 鲍春龄 59 693 16.0 24.0
4 王金海 38 422 11.0 19.0
5 焦志华 7 129 6.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9)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115)
二级引证文献  (83)
199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8(36)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19(2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20(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捻转补泻手法
急性缺血性中风
肢体运动功能
即刻效应
简化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月刊
1005-5304
11-3519/R
大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82-670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04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9401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