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通过梳理古籍中有关捻转补泻手法的要素,整理捻转补泻手法左右转针、性别、受针者左右、受针者身前身后、经络循行方向等要素发展的源流,分析了古代医家对诸多要素的认识.认为转针左右、性别、受针者左右、受针者身前身后等要素不是捻转补泻的技术核心部分.对于现在研究所关注的幅度、频率、时间3个刺激变量,唯有单次捻转完成时间(频率)被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所重视,可视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于依据针刺刺激强度区分补泻,则需增加受针者的感受强度这一因素,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推荐文章
古代捻转补泻的源流及发展
捻转补泻
源流
流派
操作
针灸
古代捻转补泻技术探析
捻转补泻
针刺技术
针法研究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合谷穴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足三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捻转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与分析
来源期刊 针刺研究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捻转补泻 针法操作
年,卷(期) 2019,(6) 所属期刊栏目 文献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4-458
页数 5页 分类号 R245.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建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132 1277 18.0 30.0
2 王欣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51 349 12.0 17.0
3 顾媛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11 54 4.0 7.0
4 张赛男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12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67)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针刺疗法
捻转补泻
针法操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针刺研究
月刊
1000-0607
11-2274/R
大16开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82-171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7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4535
相关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popss-cn.gov.cn/
项目类型:重点项目
学科类型:马列·科社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