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捻转补泻的手法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金元时期逐渐盛行,明代达到顶峰.在漫长的时间里,不同的医家对于理论的理解和临床效果的不同对其操作手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了多种流派,不同思想的交汇和融合,极大地丰富了针刺手法的内容.通过整理不同医家的著作,可以发现捻转角度、速度、方向、时间、用力轻重是捻转补泻的主要内容,古代各医家在捻转角度、捻转速度、用力轻重方面基本达成一致,多持“捻转较重,角度较大者为泻法;捻转较轻,角度较小者为补法”的观点,与现代医学的“强刺激-抑制法、弱刺激-兴奋法”之说颇有相似之处,但是捻转的方向却是众多医家争论的焦点,因此应进一步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探明其机理,增加其科学性和可信度,将捻转补泻量化、规范化,以提高临床效果,使之更有利于应用和推广.
推荐文章
古代捻转补泻技术探析
捻转补泻
针刺技术
针法研究
捻转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与分析
针刺疗法
捻转补泻
针法操作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合谷穴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足三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古代捻转补泻的源流及发展
来源期刊 中医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捻转补泻 源流 流派 操作 针灸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针灸推拿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6-149
页数 分类号 R245.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368/j.issn.1674-8999.2017.01.03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永臣 233 1549 19.0 28.0
2 贾红玲 133 665 13.0 18.0
3 张洪芳 5 14 2.0 3.0
4 朱永政 11 42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2)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捻转补泻
源流
流派
操作
针灸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医学报
月刊
1674-8999
41-1411/R
大16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号
36-15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109
总下载数(次)
31
总被引数(次)
643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