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接种途径建立的梅毒家兔模型的发病及免疫应答情况。方法20只家兔随机分为睾丸接种组及背部皮内接种组,每组10只。睾丸接种组家兔睾丸注射2×107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背部皮内接种组家兔背部剃毛后选取6个点进行皮内注射,6个点共注射2×107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观察两组家兔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学反应情况。结果睾丸接种组接种后第8天,睾丸开始肿大变硬,13~16 d肿大最为明显,之后逐渐缩小,至接种后28 d所有家兔睾丸回缩,触诊未见肿大变硬;发病2个月内未发现其他部位出现皮损。背部皮内接种组接种后7 d,接种部位皮肤出现红肿,15~45 d皮损红肿最为明显,且出现溃疡,有3只家兔共12个接种点的皮肤发生溃疡,暗视野检查阳性,触诊呈软骨样硬度。睾丸接种组接种后(14.50±1.08)d时临床症状最为明显,皮内接种组(29.00±10.30)d时临床症状最为明显,两组比较,t=5.02,P<0.05。两组家兔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最高滴度分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睾丸接种组滴度高于背部皮内接种组。结论梅毒螺旋体接种家兔不同部位,引起家兔不同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反应。睾丸接种组RPR阳性时间早,且滴度高。背部皮内接种组的临床症状类似于人类一期梅毒硬下疳表现。
推荐文章
四川省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脉冲场电泳分型分析
钩端螺旋体
脉冲场电泳
基因分型
隐性梅毒患者血清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隐性梅毒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19S-IgM-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
新生儿梅毒
治疗
梅毒螺旋体宫内传播与DC-SIGN的关系
梅毒
宫内传播
DC-SIGN
Hofbauer细胞
基因多态性
梅毒螺旋体抗体实验室筛查方法联合应用分析
梅毒螺旋体抗体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
胶体金法
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梅毒螺旋体不同接种途径对家兔致病性研究初探
来源期刊 中华皮肤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梅毒 苍白密螺旋体 疾病模型,动物
年,卷(期) 2015,(9)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21-623,624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297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5.09.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尹跃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71 227 7.0 12.0
2 王琪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9 44 4.0 6.0
3 龚匡隆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15 67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梅毒
苍白密螺旋体
疾病模型,动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皮肤科杂志
月刊
0412-4030
32-1138/R
大16开
南京市玄武区蒋王庙街12号
28-30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661
总下载数(次)
24
总被引数(次)
5223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