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是世界上S型花岗岩的典例,主要分布于两条近平行排列的东西向构造带内,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和高喜马拉雅带.实验岩石学和理论研究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是中—下地壳岩石进行不同性质的地壳深熔作用的产物,部分熔融类型与构造变形密切耦合.具体表现在:①46~35 Ma,在增厚地壳条件下,以角闪岩部分熔融作用为主,形成了具有高Sr/Y比值的二云母花岗岩;②28~9 Ma,减压条件下,俯冲物质快速折返,白云母发生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具有较高Rb/Sr比值的花岗岩;③其中,在21~16 Ma期间,与藏南裂谷系E-W向伸展作用开启密切相关,变泥质岩发生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作用,形成Rb/Sr比值较低,Sr和Ba含量较高的花岗岩;④在25~27 Ma期间,局部地区发生高压水致部分熔融作用.
推荐文章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启示
大陆碰撞造山带
榴辉岩
柯石英
喜马拉雅
高喜马拉雅的三维挤出模式
高喜马拉雅杂岩
3-D挤出模式
热碰撞造山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
伸展构造
形成模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不同类型部分熔融作用的时限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来源期刊 地质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淡色花岗岩 深熔作用 构造转换
年,卷(期) 2016,(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039-3059
页数 21页 分类号
字数 1244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侯可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45 1895 17.0 43.0
2 曾令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55 1192 16.0 33.0
3 高利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2 314 12.0 17.0
4 王莉 8 29 4.0 5.0
5 高家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5 29 4.0 5.0
6 尚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9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04)
共引文献  (360)
参考文献  (5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53)
二级引证文献  (50)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8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6(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87(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2(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3(3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2)
1994(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1995(4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9)
1996(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1997(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8)
1998(3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9)
19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0(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1(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2(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3(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3)
2004(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2)
2005(6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3)
2006(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2)
2007(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2)
2008(6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7)
2009(5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0)
201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1(4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41)
2012(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13(3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4(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9(2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2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喜马拉雅造山带
淡色花岗岩
深熔作用
构造转换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学报
月刊
0001-5717
11-1951/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113
192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76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7896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