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街机为代表的电子游戏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当时,游戏场所被视作危险空间,游戏者被判定为越轨者,而电子游戏则被指责为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电子海洛因”,并在世纪之交接连遭受家长控诉、媒体曝光、专家批判,以及政府打击。随着游戏的流行迭代及其进入家居生活,公众针对危险空间的恐慌暂时平息,但“网络(游戏)成瘾”在2004年前后又重启了公众对游戏的恐慌。沉迷游戏的上网者被相关专家诊断为“网瘾”,亟须矫正或治疗。直至网戒产业的相关黑幕被媒体曝光,公众针对“网瘾”的恐慌才暂告一段落。游戏污名的消退得益于三个原因。首先,流行游戏本身在迭代更替,表现为角色扮演类游戏的衰落与电子竞技类游戏的兴起,其商业模式从点卡售卖、道具付费拓展为泛娱乐全产业链运营。其次,各级政府以“发展民族游戏”为口号,促进绿色、健康游戏产业的发展,并为国产游戏事业解绑。最后,原先的游戏玩家如今长大成人,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结成趣缘社群,广泛联结,同声相求。游戏逐渐成为一种融社交、时尚、竞技于一体的新型娱乐方式。
推荐文章
论电子竞技游戏画面的作品属性
电子竞技游戏画面
作品属性
视听作品
著作权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电子竞技相结合的理论探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电子竞技
理论探索
微博平台O2O营销模式构建的电子竞技
微博
自媒体
英雄联盟
营销
发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恐慌的消逝:从“电子海洛因”到电子竞技
来源期刊 文化研究 学科 经济
关键词 电子游戏 道德恐慌 污名网瘾
年,卷(期) 2018,(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5-165
页数 21页 分类号 F719.5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施畅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9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子游戏
道德恐慌
污名网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化研究
季刊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2985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1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83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