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康德对两种自我意识进行了根本区分: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与对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在主张作为那个思着的主体,一个人不可能是他自己的一个客体时,康德也就将一种意识——对自己身体的意识——排除于对自己作为主体的意识之外。作为对此观点的挑战者之一,卡萨姆在其《自我与世界》一书中构造了一个'客体性论证'来支持如下论题:以主体身份将自己作为一个物理客体而意识到,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必要条件,或至少是与其紧密结合的。本文尝试显示,卡萨姆的挑战未能击中目标,而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主体'概念与康德的'主体'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卡萨姆在经典形而上学意义上使用'主体',即知觉经验的承载者,而康德使用它的意思则是'我思'这一命题的逻辑主语'我'。卡萨姆在其'客体性论证'的'概念版本'中承认了这一差异,却误读了它:他将康德的'我'仅仅作为当代自我指称理论意义上的主体的一个抽象。这样的化归完全错失了康德观点的重要方面:康德'我思'中的'我'的功能,并非指称一个特定存在物,而是在我们结合诸表象的活动中,将诸表象既关联于独立存在的诸客体,也关联于那个结合诸表象的主体。在其论证的第二个版本,即'直观版本'中,卡萨姆为自我意识提出两个标准(识别的不可错性、无时间性追踪)以试图容纳身体性自我意识。进一步详细化之下,康德的自我意识观确实有一种描述符合上述标准,即对自己作为统觉的先验统一之下被辨认为属己的诸内在状态之统一序列的意识,但对自己身体的意识仍属对自己作为客体的意识之列。尽管未能驳倒康德的自我意识观,卡萨姆的尝试有助于揭明康德自我意识观的原创性和独特之处。
推荐文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负面身体自我的关系
公我意识
私我意识
负面身体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其培养
大学生
自我意识
培养
自我意识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自我意识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负面身体自我的关系
公我意识
私我意识
负面身体自我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自我意识与对自己身体的意识:一个康德论题的种种变体
来源期刊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身体性意识 先验演绎 客体性论证 我思 自我指称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37
页数 35页 分类号 B516.31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贝阿特利克·隆圭尼斯 纽约大学哲学系 1 0 0.0 0.0
2 王芷西(译) 清华大学哲学系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自我意识
身体性意识
先验演绎
客体性论证
我思
自我指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半年刊
小16开
北京市
2015
chi;eng
出版文献量(篇)
224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6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