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总结 Coflex 棘突间固定装置植入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邻近节段退变 (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 ) 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中长期临床随访.方法 随访 2007 年 6 月至 2010 年 6 月间我院手术治疗的 L4~5椎管狭窄症的患者 100 例,Coflex 组 ( 采用椎管减压、Coflex 植入 ) 50 例,11 例失访,末次随访39 例,年龄 48~70 岁,平均 ( 57.6±5.9 ) 岁;融合组 ( 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内固定 ) 50 例,7 例失访,末次随访 43 例,年龄 50~73 岁,平均 ( 59.0±6.7 ) 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对比两组间的腰椎日本骨科学会 (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 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价临床效果.对比术前和末次随访 L3~4、L5~S1椎间活动度增加量、椎间隙高度丢失量;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均对 L3~4和 L5~S1进行 Pfirrmann 分级评定,评估两种术式对 ASD 的影响.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Coflex组平均随访时间 ( 7.12±1.1 ) 年,融合组平均随访时间 ( 7.31±1.6 ) 年.Coflex 组和融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 54.33±12.17 ) min、( 74.74±23.33 ) ml、( 2.30±0.46 ) 天、( 5.61±1.13 ) 天和 ( 99.48±24.56 ) min、( 184.10±47.98 ) ml、( 3.79±0.76 ) 天、( 8.28±0.68 ) 天,Coflex 组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Coflex 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 JOA、ODI、VAS 评分分别为:11.84±2.45、41.94±3.26、7.33±1.08 和 25.87±2.06、4.58±1.77、1.92±0.62,融合组分别为:11.00±2.01、42.92±2.10、7.41±0.93 和 24.23±3.27、4.66±1.45、2.30±0.97,末次随访时,两组 JOA、ODI、VAS 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Coflex 组 L3~4和 L5~S1椎间隙高度丢失量分别为:( 1.78±0.70 ) mm、( 1.48±0.38 ) mm,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分别为:( 4.30± 0.87 ) mm、( 2.69±0.49 ) mm,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变小;融合组椎间隙高度丢失量较 Coflex 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Coflex 组 L3~4和 L5~S1椎间活动度增加量分别为:( 3.05± 1.30 ) °、( 3.04±1.24 ) °,融合组椎间活动度增加量分别为:( 4.03±0.34 ) °、( 4.01±0.33 ) °,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下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增加,融合组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更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末次随访时,融合组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 Pfirrmann 分级进展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结论 Coflex 技术和融合技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7 年随访临床满意, Coflex 组在近期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Coflex 棘突间固定装置在维持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延缓临近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具有优势,对于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