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自孔子始,中国教育领域的主流声音一直是将包括文学教育在内的教育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按孔子的设计,国家治理包含繁衍人口、发展经济和教育(1)三个层面,而教育处于最高阶段。随着孔子及儒家地位的抬升,注重教育社会功用的观念不断强化,进而衍生出一种浓厚的工具情结。这种工具情结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有较大改变;反而在一些历史转折期,它会由隐变显,发出强大的历史声量。
推荐文章
论中国文学中竹意象的演变
意象
演变
成熟
关于中国文学中"反现代"倾向的世纪溯源
"现代性"
"反现代"倾向
现代主义
中国文学史杨慎书写评议
杨慎
文学史
书写
地位
中国文学家与书法
文学家
书法
修身
素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现代中国文学教育中的前教育机制
来源期刊 新文学评论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延安时期 耻感文化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0-77
页数 8页 分类号 I206.6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翟二猛 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延安时期
耻感文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文学评论
季刊
16开
湖北省武汉市
201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0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4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