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去学校化社会”既具有深刻的逻辑合理性,又具有历史的不可能性,在这种逻辑一历史的悖论面前,今天还能怎样看?既然学校废除并无可能也没必要,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还能怎样看?假如儿童与成人始终不被区分,儿童仍有可能被放置学校;即使儿童与成人相互区分且区别对待,儿童权利也并非就能行使实效;儿童与成人无法截然区分存在多重复杂,需要重新学会“在一起”.既然学习网络、学习资源只是特定时境下的构想与设计,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还能怎样看?网络传播的“过度”省略症,可能选择性遮蔽教育全方位信息;资源利用的“不及”程序病,可能退隐技术的多重意义;人与技术的双向奴役,可能造成教育的双向缺损.既然学校还会继续存在,学校化社会的现实还会继续存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能怎样看?作为“中庸”之境的合宜选择,不是去学校,而是去“过度化学校”;不是去学校与社会,而是去“过度化学校与社会”;不是去学校化社会,而是去“过度学校化社会”.
推荐文章
从学校教育看儿童性别社会化
儿童
社会化
性别角色
学校教育
影响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
老师
爱心
学习
创新
从学校教育看儿童性别社会化
儿童
社会化
性别角色
学校教育
影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去学校化社会”:今天还能怎样看?
来源期刊 教育研究与实验 学科
关键词 “去学校化社会” 儿童与成人 技术与教育 学校与社会
年,卷(期) 2018,(2) 所属期刊栏目 教育沉思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维娜 62 276 9.0 1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5)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去学校化社会”
儿童与成人
技术与教育
学校与社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教育研究与实验
双月刊
1003-160X
42-1041/G4
16开
武昌桂子山
38-144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28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276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