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替罗非班作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抗血小板聚集替代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309例,根据所接受的术中替罗非班药物剂量,分为标准组[211例,10μg/kg静脉注射3 min,0.15μg/(kg·min)微泵维持]和半量组[98例,5μg/kg静脉注射3 min,0.075μg/(kg·min)微泵维持],对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动脉瘤形态数据、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及出院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结果 (1)标准组与半量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入院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瘤颈、最大径、动脉瘤部位、是否多发动脉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缺血并发症共15例(4.9%),其中标准组11例(5.2%),半量组4例(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1例标准组中操作相关缺血并发症后,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4.7%(10/211)比4.1%(4/98),P=1.000].出血并发症共13例(4.2%),均出现于标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比0,P=0.011),剔除2例操作相关出血后,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5.2%(11/211)比0(0/98),P=0.019].术后早期再出血(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比0,P=0.034).10例术后早期再出血中,8例于术后10 h内微泵维持替罗非班期间发生,均为致死(5例)、致残(3例)性出血.(3)标准组与半量组术后即刻致密栓塞率、瘤颈残余率及瘤体残余率分别为39.8%(84/211)、18.5%(39/211)、41.7%(88/211)和55.1%(54/98)、9.2%(9/98)、35.7%(3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4)与半量组比较,标准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78.7%(166/211)比87.8%(86/98)]和死亡率[5.7%(12/211)比1.0%(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破裂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术中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安全有效,是术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方案的可行替代方案;标准剂量替罗非班可能与术后严重出血事件相关,剂量减半后可降低出血风险.
推荐文章
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
颅内动脉瘤
替罗非班
支架辅助栓塞
预防性应用
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
替罗非班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分析
替罗非班
颅内破裂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术
安全性
临床疗效
替罗非班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
支架辅助栓塞
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比较
来源期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学科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支架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
年,卷(期) 2018,(10)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05-510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525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5921.2018.10.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322 2008 20.0 26.0
2 黄清海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196 1422 18.0 25.0
3 许奕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139 1132 17.0 24.0
4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155 1119 17.0 24.0
5 左乔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12 92 4.0 9.0
6 贺晓武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1 9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8)
共引文献  (776)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57)
二级引证文献  (3)
196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1(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支架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月刊
1672-5921
11-5126/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80-155
200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93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870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