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国莎士比亚接受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即林则徐1839年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开始提及莎士比亚(当时译名为'沙士比阿')。[1]此后,郭嵩焘、严复、和林纾等人先后介绍和翻译过这位英国大文豪的作品,而'莎士比亚'这个延续至今的译名也是经由梁启超之手固定了下来。1921年,莎士比亚作品正式登陆中国,这一年出版了田汉翻译的莎剧《哈姆雷特》(当时译为《哈猛雷特》),完整的中文译本开始出现。20世纪30年代,莎剧翻译进入了第一波高潮,当时的很多译本也一直流传至今且畅销不衰。除朱生豪、梁实秋两位后世公认的著名译者外.
推荐文章
浅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角的语言对话艺术
戏剧分析
人物对白
莎士比亚
文学作品
网络语言特征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
网络语言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心理
当代文化状况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浅论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中粗俗语言的社会文化性——以傅光明译《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来源期刊 粤海风 学科 文学
关键词 傅光明 梁实秋 朱生豪 翻译策略 戏剧翻译 社会文化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年,卷(期) 2019,(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52
页数 8页 分类号 H315.9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邵晨宇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傅光明
梁实秋
朱生豪
翻译策略
戏剧翻译
社会文化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粤海风
双月刊
1006-7183
44-1332/I
16开
广州市天河北龙口西路550号广东文学艺术
46-21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13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306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