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通过正交实验优选桦树茸与玉米须降糖活性成分提取工艺,为玉米须与桦树茸合用发挥更佳的降糖功效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得到玉米须与桦树茸总提取物,以提取物的降糖活性为评价指标,确立玉米须与桦树茸的最佳提取方法.结果 共得到9个样品,对这9个样品进行最佳降糖活性筛选,根据正交实验直观分析结果,最终确立桦树茸与玉米须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 h,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1:20,玉米须与桦树茸浸膏的浓度为100μg/mL,对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33.6%.结论 该研究优化得到桦褐孔菌与玉米须的最佳提取工艺,可为玉米须与桦褐孔菌结合发挥良好降糖效果.
推荐文章
超声波加酶法提取玉米须黄酮的工艺研究
玉米须黄酮
纤维素酶
正交实验
正交实验法优选清热胶囊的提取工艺
清热胶囊
正交实验
黄芩苷
正交实验法优选虫草丸的提取工艺
正交实验
虫草丸
提取工艺
玉米须提取物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及降血糖作用观察
玉米须
植物提取物
乙醇
降血糖药(中药)
半数致死量
小鼠,近交ICR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正交实验法优化桦树茸与玉米须降糖成分提取工艺
来源期刊 吉林中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桦树茸 玉米须 正交实验 降糖活性
年,卷(期) 2019,(4) 所属期刊栏目 方药纵横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25-52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84.2
字数 23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463/j.cnki.jlzyy.2019.04.0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佳明 163 1595 18.0 33.0
2 张辉 227 2237 22.0 37.0
3 杜延佳 5 17 3.0 4.0
4 季存蕊 4 1 1.0 1.0
5 梁新合 8 37 3.0 5.0
6 汪涛 5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5)
共引文献  (21)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桦树茸
玉米须
正交实验
降糖活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吉林中医药
月刊
1003-5699
22-1119/R
大16开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12-42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72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619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