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摘要:
针对传统数字全息显微重建方法难以获取最佳重建距离,且依赖于传统PC平台难以便携化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嵌入式数字全息显微自动对焦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方便地完成数字全息显微成像的自动对焦,获取最佳重建效果,而且具有便携化的特点;该系统采用同轴全息光路配合图像传感器获取全息图,利用优化后的角谱算法实现全息重建,再结合二代小波算法对重建结果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找到最佳重建距离,同时获取最佳重建结果,完成自动对焦;利用该系统采集一批分辨率板全息图进行自动对焦测试;实验表明,系统的重建速度为0.6s,分辨率为3.48 μm,自动对焦准确率达到90%以上,实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推荐文章
基于二代小波提升算法的快速图像边缘检测
第二代小波
提升算法
边缘检测
三次B样条小波
基于TMS320C6416的实时二代小波变换
实时小波变换
提升格式
二代小波变换
DSP
图像处理
自适应二代小波变换在振动信号降噪中的应用
第二代小波变换
降噪
线性适应性算法
尺度适应性算法
振动信号
基于二代曲波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
曲波
图像融合
小波
区域标准差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二代小波算法的数字全息显微成像自动对焦方法
来源期刊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学科
关键词 数字全息 自动对焦 二代小波 便携化 图像质量评价
年,卷(期) 2019,(2) 所属期刊栏目 设计与应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6-190,196
页数 6页 分类号 TP39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6526/j.cnki.11-4762/tp.2019.02.04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朋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41 112 6.0 9.0
2 李杰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9 543 11.0 23.0
3 徐泽楠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1 0 0.0 0.0
4 王海霞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14 11 2.0 2.0
5 张怡龙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3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1)
共引文献  (37)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数字全息
自动对焦
二代小波
便携化
图像质量评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月刊
1671-4598
11-4762/TP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1993-01-01
出版文献量(篇)
0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