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摘要:
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硅表面制备硼掺杂金刚石电极薄膜,在800℃热处理氧化刻蚀后,得到表面具有不规则孔隙结构的多孔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研究热处理刻蚀时间对电极表面形貌及材料内sp3相碳与sp2相碳的比例(sp3/sp2)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的最佳时间为30 min,热处理后电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是未经热处理电极的2.14倍.用硼掺杂金刚石电极对以活性蓝19作为目标有机物废水进行降解,经过热处理的电极对活性蓝19色度移除率是未经热处理电极的2.43倍,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移除率是未经热处理电极的1.89倍,且达到相同化学需氧量移除率的能耗低于未处理电极的能耗.该刻蚀技术未造成硼掺杂金刚石电极表面污染,适用于大面积刻蚀以提高电极比表面积,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推荐文章
金刚石表面终端和电解液pH值对铌基硼掺杂金刚石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硼掺杂金刚石电极
金属Nb
电化学性能
化学气相沉积
金刚石膜电极电化学处理污染物的研究
金刚石膜电极
电化学氧化
污染物
硼掺杂金刚石膜电极电催化降解环己酮废水
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
环己酮
电催化
氧化降解
基于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的海洋盐度传感器设计研究
电极式电导率传感器
金刚石薄膜
七电极
电导池
海洋盐度传感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温刻蚀硼掺杂金刚石电极材料的形貌与电化学性能
来源期刊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
关键词 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 硼掺杂金刚石 刻蚀 热处理 活性蓝19
年,卷(期) 2020,(2) 所属期刊栏目 工艺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4-170
页数 7页 分类号 TB4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婷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 40 3.0 5.0
2 魏秋平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5 149 7.0 9.0
3 马莉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29 165 8.0 12.0
4 苗冬田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
硼掺杂金刚石
刻蚀
热处理
活性蓝19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双月刊
1673-0224
43-1448/TF
大16开
1996-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92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276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