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秸秆还田既可以缓解土壤污染问题又可以增加土壤养分及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质量.研究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变化对了解碳周转规律、促进农业管理和生产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3种性质差异较大的土壤,分别为红壤、褐土及黑土.实验分为对照处理和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水稻秸秆的秸秆处理.土壤在温室条件下培养24个月,每4个月取样一次,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及采用碳1s X射线吸收光谱测定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各类型有机碳含量.实验结果显示,(1)黑土中总有机碳含量最高,达29.5—32.5 g·kg?1,是红壤的4.7—6.4倍,褐土的3.9—4.9倍.加入秸秆后,红壤、褐土及黑土中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24%—196%、60%—110%和21%—28%.(2)3种土壤的对照中,有机碳主要以脂肪碳、羧基碳和烷氧碳存在.这3部分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在红壤、褐土和黑土中分别为69.1%—86.6、79.6%—88.5%和87.3%—90.3%.加入秸秆后,3种土壤中有机碳类型依旧是上述3种有机碳占主导.(3)秸秆处理使红壤和黑土中有机碳疏水性增强,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改善土壤结构起促进作用.(4)秸秆加入后,红壤和褐土中发生正激发效应,这两种土壤中有机碳结构简单、稳定性减弱;黑土中发生负激发效应,其中有机碳结构趋于复杂,稳定性增强.
推荐文章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
秸秆还田
腐解速率
碳周转
C/N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连续耕作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矿化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秸秆
有机碳
土壤
还田模式
活性碳组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结构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分子结构 碳1s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
年,卷(期) 2020,(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36-542
页数 7页 分类号 S153.6+2|X144
字数 541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0.03.01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91)
共引文献  (398)
参考文献  (2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2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3(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4(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7(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1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2(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3(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4(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5(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16(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7(1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8(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9(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分子结构
碳1sX射线近边吸收光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