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致幻和兴奋双重精神作用的化合物,以苯乙胺为母核,通过化学结构修饰合成苯乙胺类衍生物以规避法律的管控,其药理作用与传统毒品相似,甚至毒性更强.滥用苯乙胺类物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高血压、呼吸抑制以及幻觉等症状,甚至发生严重肢体缺血、肝、肾功能衰竭并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安全.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对其药理毒理及分析方法的研究成了法医毒物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体内过程、样品前处理以及分析方法,以期为司法鉴定的实践提供依据.
推荐文章
苄基苯乙胺类生物碱的植物化学研究进展
石蒜科
苄基苯乙胺类生物碱
新结构
植物来源
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色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
体内过程
样品处理方法
分析方法
(R)-α-苯乙胺拆分全顺式-3-N-叔丁氧羰基氨基-5-甲氧羰基环己基甲酸
3-N-叔丁氧羰基氨基-5-甲氧羰基环己基甲酸
光学活性
苯乙胺
拆分
苯乙胺类新型毒品分子的结构、光谱和热力学性质研究
苯乙胺
4-甲氧基-α-甲基苯乙胺
2,5-二甲氧基-4-α-二甲基苯乙胺
2,5-二甲氧基-4-乙基-α-甲基苯乙胺
N-乙基-α-甲基-3-三氟甲基苯乙胺
光谱
热力学性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 中国司法鉴定 学科 政治法律
关键词 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 体内过程 样品前处理
年,卷(期) 2020,(6) 所属期刊栏目 鉴定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27
页数 11页 分类号 DF795.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20.06.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4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9(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苯乙胺类新精神活性物质
体内过程
样品前处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司法鉴定
双月刊
1671-2072
31-1863/N
大16开
上海市光复西路1347号
200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85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286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