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 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 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荐文章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双季晚稻
品种
类型
产量
群体动态特征
长江中下游稻区双季晚粳稻产量生理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长江中下游稻区
双季晚稻
粳稻
产量
光能利用效率
米质
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差异
双季晚稻
产量
纬度
生长特性
温光利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产量 生育特性 晚籼稻 常规粳稻 杂交粳稻 籼粳杂交稻
年,卷(期) 2020,(5)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90-903
页数 14页 分类号
字数 1144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05.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春梅 39 846 16.0 28.0
2 章秀福 72 2404 25.0 48.0
3 王丹英 56 1772 21.0 41.0
4 陈松 15 159 7.0 12.0
5 褚光 3 16 1.0 3.0
6 刘少文 2 1 1.0 1.0
7 殷敏 2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01)
共引文献  (637)
参考文献  (4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5(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1996(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4(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6(3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7(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8(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9(3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1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11(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2(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3(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14(4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15(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6(2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7(11)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8(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双季晚稻
产量
生育特性
晚籼稻
常规粳稻
杂交粳稻
籼粳杂交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