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研究在机插条件下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各类型优质晚稻产量、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的差异,为选择适宜在该地区作为双季种植的优质晚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6年和2017年筛选适合长江下游机插的双季优质晚稻为材料(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和常优杂粳共20个品种),比较在机插条件下浙江富阳(30.05°N,119.95°E,海拔17.9 m)与安徽庐江(31.15oN,117.16oE,海拔14 m)两个生态区在产量、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以及温光利用方面的差异.[结果]各类型晚稻产量高纬度试点均高于低纬度试验点.与浙江富阳点相比,安徽庐江点种植的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常优杂粳稻产量分别高11.1%、12.9%、6.6%和12.4%.同一试点种植时,常优杂粳产量最高,常规籼稻最低.高纬度点种植时,生育期延长,干物质积累量增加.高纬度点生育期延长杂交籼稻最长(10.4 d),干物质积累量高纬度点增幅常规粳稻最大(齐穗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11.93%和9.44%).同一试点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杂交稻大于常规稻.籼稻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的有效积温两个纬度点差异不明显,但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及其利用率均是高纬度点显著高;粳稻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累积的有效积温高纬度点明显较低,累积日照时数高纬度点变化不明显,而累积太阳辐射则显著增加;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变化趋势与此一致;同一试点种植时,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温光资源利用率均是粳稻大于籼稻.[结论]晚籼稻在安徽庐江点种植时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从而提高产量,晚粳稻对温光资源利用率差异不明显,安徽庐江点产量增加的原因是生育期延长和干物质增加.
推荐文章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双季晚稻
产量
生育特性
晚籼稻
常规粳稻
杂交粳稻
籼粳杂交稻
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优质水稻品种特性表现差异初探
太湖流域
优质
水稻品种
特性差异
江西双季晚稻不同纬度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
双季晚稻
纬度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长江下游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晚稻生长特性和温光利用差异
来源期刊 中国水稻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产量 纬度 生长特性 温光利用
年,卷(期) 2020,(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7-469
页数 13页 分类号 S511.4+2|S511.01|S511.3+3
字数 923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819/j.1001-7216.2020.9117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52)
共引文献  (685)
参考文献  (3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2(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8)
2003(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4(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5(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6(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07(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8(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0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0)
201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0)
2011(4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3)
2012(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6)
2013(5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14(6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8)
2015(3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16(5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17(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18(20)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9(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20(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双季晚稻
产量
纬度
生长特性
温光利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水稻科学
双月刊
1001-7216
33-1146/S
大16开
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中国水稻研究所内
32-94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58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628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