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 E. Shannon)在其奠基性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信道编码定理.70多年来,设计逼近信道容量的编码方案是信道编码理论的中心目标.近20年来,虽然以Turbo码、LDPC码为代表的信道编码具有优越的纠错性能,但难以从理论上证明这些码渐近可达信道容量.2009年,土耳其学者阿里坎(Arikan)提出了信道极化码(Polar Code)的设计思想.尽管极化码具有容量可达的理论性能优势,但在有限码长下,Arikan设计的极化码性能并不突出,SC译码算法存在错误传播现象,性能不及Turbo/LDPC码,且在极化码的原始构造中,码长不够灵活,难以扩展到任意码长,没有充分考虑更具有实用意义的极化编码调制以及衰落信道下的构造方法.这些缺陷对于极化码的实用化非常关键.由于这些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极化码发明后3年左右的时间里只是在学术界进行理论讨论,并没有引起实用化研究的热潮与工业界应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