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岛浮山湾的东端,有座探入大海的岬角,它便是燕儿岛,上世纪三十年代以"燕岛秋潮"列名"青岛十景".翻阅这段时期的民国报刊,些关于"燕儿岛少年营"的记录引起了笔者注意,昔日这里曾是中外少年儿童露营消夏的胜地.这座营地存在时间不久,如今更是难觅遗痕,只能通过史料和影像来探寻它的创建往事.
"燕儿岛"的由来
据记载,明代时燕儿岛还是一座近岸小岛,清代中期始与陆地相连.半岛一带原为浮山所附近村民的渔耕之地,燕儿岛孤悬海中,三面环水,西望湛山,北望浮山所,岛上建筑仅有一座破败的龙王庙.少年营学员马运记录了庙里一位道士讲述的"燕儿岛"名称由来:"岛西北有一块大石,生有尖嘴的头,有象乌的翼,有剪刀般的尾,看来就像一只飞燕,因是得名燕儿岛".道人口中的大石也叫做鹰嘴岩,是此岛的标志物之一.因海蚀作用,岛上礁石林立,每逢秋季大潮,白浪滚滚,惊涛拍岸,蔚为壮观,被称作"燕岛秋潮".北侧是湾海滩,水净沙平,是天然的浴场.每至酷夏,岛上温度比市区更为凉爽,常引来游客郊游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