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以急性肝功能衰竭(ALF)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WD)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诊断的以ALF起病的19例W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根据患儿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非ALF起病的肝型WD患儿作为对照。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以ALF起病组与非ALF起病组的一般情况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19例患儿中女10例、男9例,入院年龄(10.1±2.6)岁,初次就诊时起病时间9(4,15)d。以ALF起病的WD患儿中失访4例,死亡5例(死亡组),存活10例(存活组),死亡组的铜蓝蛋白高于存活组[0.078(0.055,0.105)比0.033(0.027,0.058)g/L, Z=-2.33, P=0.020]。非ALF起病组95例,ALF起病组的入院年龄[9.9(8.0,11.1)比5.4(3.7,6.9)岁, Z=-5.25, P<0.001]、铜蓝蛋白[0.060(0.030,0.078)比0.024(0.006,0.060)g/L, Z=-3.11, P=0.002]、24 h尿铜[674(205,1803)比149(108,206)μg, Z=-4.25, P<0.001]、K-F环阳性率[17/19比7%(7/95),χ2 =50.17, P<0.001]均高于非ALF起病组,初次就诊时起病时间低于非ALF起病组[0.3(0.1,0.5)比1.0(0.7,6.0)个月, Z=-4.28, P<0.001];2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9比61%(58/95),χ2 =1.22, P=0.269]。19例ALF起病组中有13例行ATP7B基因检测,共检出15种已被报道的变异,高发变异位点为c.2333G>T(p.Arg778Leu)、c.2621C>T(p.Ala874Val)及c.2975C>T(p.Pro992Leu),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6(23%)、4/26(15%)及3/26(12%)。 结论:以ALF起病的WD患儿,均为学龄期及以上儿童,起病急,病程短,预后差。K-F环阳性率、铜蓝蛋白、尿铜高于其他肝型WD患儿。
推荐文章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67例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
儿童
诊断
临床表现
以暴发性肝衰竭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2例
肝豆状核变性
肝功能衰竭
血清铜蓝蛋白
诊断
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K-F环
铜蓝蛋白
误诊
12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
铜蓝蛋白
K-F环
磁共振成像
肝功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以急性肝功能衰竭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19例临床分析
来源期刊 中华儿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肝功能衰竭,急性 儿童
年,卷(期) 2022,(5)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与实践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2-456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cn112140-20210906-0075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肝豆状核变性
肝功能衰竭,急性
儿童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儿科杂志
月刊
0578-1310
11-2140/R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东河沿街69号
2-62
195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133
总下载数(次)
3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