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UD-EGC)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5例UD-EG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其中ESD组67例,手术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近远期疗效及术前、术后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及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表达水平.结果 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肿瘤部位、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肿瘤直径≤2 cm、浸润深度为黏膜层、无脉管癌栓的比率为67.16%、71.64%、100.00%,显著高于手术组(32.84%、41.67%、89.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与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为(1.58±0.47)、(2.47±0.75)、(9.15±2.38)d,显著短于手术组[(3.26±0.82)、(4.29±1.03)、(13.87±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穿孔、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肠梗阻及总并发症发生率为0、5.97%,明显低于手术组(8.33%、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血清CA-125、CA-724、CEA及G-17、PG-Ⅱ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G-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手术组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肿瘤直径≤2 cm、黏膜浸润浅且不伴有脉管癌栓的UD-EGC建议行ESD治疗,不仅可以达到外科手术相同的效果,恢复血清肿瘤标志物、G-17、PG水平异常状态,还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推荐文章
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复发及并发症的影响
内镜胃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术中出血量
生存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胃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治疗结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短期疗效分析
胃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淋巴结转移
胃食管结合部癌
治愈性切除
eCura评分系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近远期疗效
来源期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学科
关键词 未分化型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 疗效
年,卷(期) 2022,(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91-494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4695.2022.05.01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2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未分化型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
疗效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半月刊
1671-4695
11-4749/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通讯地址:北京市100176-25信箱)
80-494
200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749
总下载数(次)
31
总被引数(次)
9056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