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悲为美,在唐宋时代,曾为一时审美风尚。因而,词体亦呈现出一种悲情美。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尝云:“后人之感,感于文不若感于诗,感于诗不若感于词。”原因之一,即在于词之“情长”、“味永”、“其为言也哀与思”、“其感人也深与婉”。在相当程度上,词情词境确以伤极、痛极为尚,以悲为美。李清照评南唐君臣词作“亡国之音哀与思”,即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渔家傲)之作,亦不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确,词在它诞生的时候,悲情就伴之而生,成为它抒情的一种特殊基调。中晚唐时,诗人对词染指渐多。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写游子的愁思,《忆秦
推荐文章
唐宋词生命力探究
唐宋
生命力
文化心理
情感世界
唐宋词与高唐神女原型
宋词
高唐神女
母神崇拜
置换变形
唐宋词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意象
唐宋词人
生命体验
审美意象
唐宋词生命力探究
唐宋
生命力
文化心理
情感世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悲情美:唐宋词的抒情艺术
来源期刊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学科 教育
关键词
年,卷(期) 2001,(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0-41
页数 2页 分类号 G634.3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学语文
旬刊
1000-419X
42-1021/G4
16开
湖北武昌区湖北大学文学院
38-48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487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1293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