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使用两种化学机械抛光剂得到的单层大马士革Cu导线表面起伏程度不同.扫描电镜观察到明显的缺陷出现在大起伏的Cu导线表面.这种表面缺陷导致早期失效比率剧增至几乎100%、电迁移寿命猛降至早期失效的量级、失效时间分布从多模变为单模,其相应的失效机制激活能为0.74±0.02 eV,这说明失效主要是由Cu原子沿导线表面扩散引起的.最弱链接近似被用来分析单根Cu导线:Cu导线被适当均分为若干相互串联、失效机制不同的Cu块,任何一个Cu块的失效都会使整根Cu导线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表面缺陷不是最快的失效机制,但大起伏Cu导线的表面缺陷密度是另一种的10 倍以上,这是其早期失效比率高和可靠性较低的主要原因.
推荐文章
Cu导线表面起伏度对其早期失效的影响
早期失效
表面缺陷
最弱链接近似
制备工艺参数对Cu表面Cu/Si梯度层断面显微组织的影响
Cu/Si梯度材料
工艺参数
显微组织
电沉积硅
从失效案例分析轴承的早期失效
轴承
早期失效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表面浸润程度对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脉动热管
传热
界面张力
浸润程度
气液两相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u导线表面起伏程度对早期失效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电子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电迁移 早期失效 表面缺陷 最弱链接近似
年,卷(期) 2005,(8) 所属期刊栏目 科研通信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6-1518
页数 3页 分类号 TN384
字数 190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372-2112.2005.08.03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国宏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41 1911 17.0 41.0
2 汪辉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 33 81 4.0 7.0
3 朱建军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7 121 5.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4)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电迁移
早期失效
表面缺陷
最弱链接近似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电子学报
月刊
0372-2112
11-2087/TN
大16开
北京165信箱
2-891
196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181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20655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