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不同化学机械抛光剂使单层大马士革Cu导线表面起伏程度不同.扫描电镜观察到明显的缺陷出现在大起伏的Cu导线表面.这种表面缺陷导致早期失效比率剧增至几乎100%,电迁移寿命猛降至早期失效的量级,失效时间分布从多模变为单模.其相应的失效机制激活能为0.74±0.02eV,说明失效主要是由Cu原子沿导线表面扩散引起的.最弱链接近似被用来分析单根Cu导线:Cu导线被适当均分为若干相互串联、失效机制不同的Cu块,任何一个Cu块的失效都会使整根Cu导线失效.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表面缺陷不是最快的失效机制,但大起伏Cu导线的表面缺陷密度是另一种的10倍以上,这是其早期失效比率高和可靠性较低的主要原因.
推荐文章
Cu导线表面起伏程度对早期失效的影响
电迁移
早期失效
表面缺陷
最弱链接近似
重复剪切作用下结构面起伏角度对其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重复剪切
起伏角度
破坏方式
抗剪强度
残余强度
制备工艺参数对Cu表面Cu/Si梯度层断面显微组织的影响
Cu/Si梯度材料
工艺参数
显微组织
电沉积硅
表面粗糙度对PS-PVDYSZ陶瓷层性能的影响
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
YSZ陶瓷层
表面粗糙度
结合强度
粒子冲刷
高温氧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u导线表面起伏度对其早期失效的影响
来源期刊 半导体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早期失效 表面缺陷 最弱链接近似
年,卷(期) 2005,(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30-2334
页数 5页 分类号 TM241
字数 80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253-4177.2005.12.01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国宏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41 1911 17.0 41.0
2 汪辉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 33 81 4.0 7.0
3 朱建军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7 121 5.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34)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早期失效
表面缺陷
最弱链接近似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半导体学报(英文版)
月刊
1674-4926
11-5781/TN
大16开
北京912信箱
2-184
1980
eng
出版文献量(篇)
6983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35317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