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小组干预模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效果,观察治疗前后组员的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及行为改善情况,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选择2004-05/07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心理科诊断为抑郁或抑郁状态的北京不同大学的1~4年级的在校学生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19~24岁.采用小组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小组由组长和副组长两位治疗师带领,治疗1次/周,3 h/次,干预8次.每次干预设有主题,采取半结构式治疗形式,安排活动,引发组员思考、讨论和领悟,并对组员引发出的问题给予关注和指导,去除一些情绪和不合理思维,增加彼此的共鸣与支持.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估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采用小组成员自我评价表进行成员的自我评定.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0例参加小组治疗的学生无脱落,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小组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的强迫因子评分比治疗前极显著降低(2.94±0.38,1.86±0.59,t=5.07,P<0.01),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t=2.83,3.90,3.53,3.28,P<0.05).②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比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32.20±3.82,40.30±6.34,t=4.126,P<0.01;35.50±5.31,48.60±7.16,t=4.701,P<0.01).③组员在对自己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信赖自己、信任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与他人沟通、与他人合作方面都有较高评价,自觉比以前开朗、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面对各种问题,掌握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技术和沟通的方法,对栽小组过程和活动比较喜欢.结论:小组治疗对于大学生抑郁是一种较有效的心理干预模式.治疗后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升高,自觉有信心、有能力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能有效改善抑郁大学生的情绪、行为、自我认知和应对模式.
推荐文章
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的研究
动力导向
团体心理治疗
抑郁情绪
大学生
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对大学生抑郁情绪干预效果评价
动力导向团体心理治疗
大学生
抑郁情绪
循经冥想训练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分析
抑郁
循经冥想
图片评价
大学生
抑郁自评量表
睡眠质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小组干预模式治疗大学生抑郁的效果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学生 抑郁 心理治疗 分组
年,卷(期) 2005,(20)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29
页数 2页 分类号 R749.72
字数 386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0.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宏伟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90 678 12.0 23.0
2 张曼华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54 506 13.0 19.0
3 柏晓利 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心理科 11 154 8.0 11.0
4 宋珺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6 53 2.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学生
抑郁
心理治疗
分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