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进行情绪健康教育,以培养其积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法:于2004-10在洛阳市某高中二年级10个班级中随机选取2个班的全部学生为实验对象.正常对照组63名,认知行为干预组65名.均自愿参加.依据贝克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包括:苏格拉底对话、认知连续体矫正信念、分级暴露、角色扮演、放松技术等.采用班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辅导时间1次/周,1.5 h/次.每个月末各增加1次,开展10次活动.分为5个阶段:①以"相识快乐"为主题的活动开始阶段.②了解情绪、反省认知方式阶段.③思维记录、挖掘内心世界阶段.④制定计划、改变行为阶段.⑤案例讨论,分享成长的快乐阶段.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认知行为干预组于干预前后采用情感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评.情感量表由20个完整的陈述项目组成,采用5级记分制.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10个分量表6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记分制,分别反映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快乐感、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学习压力、健康适应10个方面.正常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测量.对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认知行为干预组65名同学均坚持完成活动,并获得干预前后问卷测评结果,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63名同学也完成前后2次问卷测评,无脱落.①干预后学生正向情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以及心理健康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正向情感:(34.26±5.348),(31.98±6.301)分,t=-2.257,P=0.027];[偏执:(11.54±3.687),(12.86±4.242)分,t=2.001,P=0.05];[人际关系敏感:(12.54±4.078),(14.37±4.983)分,t=2.525,P=0.014];[焦虑:(13.49±5.449),(15.48±5.646)分,t=2.132,P=0.037];[适应不良:(12.91±3.394),(15.09±3.741)分,t=3.559,P=0.001];[心理不平衡:(12.55±4.287),(14.09±4.03)分,t=2.244,P=0.028];[总分:(127.29±35.311),(141.57±36.162)分,t=2.458,P=0.017].②对照组前后两次测试的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快乐感、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无明显变化.③个别辅导干预后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快乐感明显提高.但消极情感体验也有所增加.结论:通过干预,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快乐感明显提高,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多个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显著降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认知-行为疗法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