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电化学方法对多孔硅薄膜进行了镁离子的化学掺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样品的光致发光特性,发现镁掺杂增强了多孔硅的蓝光发射,当镁离子浓度增大到0.002mol/L时,可使蓝光强度达到多孔硅红光强度的一半.红外吸收谱表明,掺镁多孔硅的表面形成较完整的Si-O-Si网络结构,分析结果认为,多孔硅的蓝光光激发主要发生在多孔硅的纳米硅粒中,光发射主要发生在多孔硅中包裹纳米硅SiOx层中的发光中心上,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推荐文章
稀土掺杂多孔硅的蓝光发射
多孔硅
稀土掺杂
光致发光
电化学
N掺杂多孔碳材料研究进展
多孔碳
N掺杂
模板法
化学气相沉积
吸附
氮掺杂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氮掺杂
多孔碳
电化学性能
超级电容器
稀土(Tb,Gd)掺杂多孔硅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多孔硅
稀土掺杂
光致发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镁离子掺杂多孔硅的蓝光发射
来源期刊 人工晶体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多孔硅 镁离子掺杂 电化学 光致发光 红外吸收
年,卷(期) 2007,(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26-930
页数 5页 分类号 O734
字数 288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985X.2007.04.04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书懿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69 226 8.0 11.0
2 徐小丽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0 63 4.0 7.0
3 孙小菁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0 65 4.0 8.0
4 魏晋军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9 66 4.0 8.0
5 张汉谋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7 23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多孔硅
镁离子掺杂
电化学
光致发光
红外吸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人工晶体学报
月刊
1000-985X
11-2637/O7
16开
北京朝阳区红松园1号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北京733信箱
197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423
总下载数(次)
16
总被引数(次)
38029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