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电化学方法对多孔硅薄膜进行了金属掺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样品的光致发光特性,结果表明,适量的金属掺杂增强了多孔硅的红光发射,氧化性金属掺杂还增强了多孔硅的蓝光发射,还原性金属掺杂却无此现象.红外吸收谱表明,金属掺杂多孔硅后Si-O-Si键振动增强.XRD谱表明,氧化性金属掺杂后多孔硅的无定形程度增强.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为:红光增强是金属掺杂引入新的缺陷和硅、氧、金属间新的键态Si-Metal,Metal-O,Metal-Metal所致,而蓝光增强是无定形程度增强,应力增大和进一步氧化所致.
推荐文章
稀土掺杂多孔硅的蓝光发射
多孔硅
稀土掺杂
光致发光
电化学
稀土(Tb,Gd)掺杂多孔硅的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多孔硅
稀土掺杂
光致发光
纳米多孔氧化硅的制备及荧光光谱研究
光电子学
多孔氧化硅
阳极氧化
荧光光谱
镁离子掺杂多孔硅的蓝光发射
多孔硅
镁离子掺杂
电化学
光致发光
红外吸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金属掺杂多孔硅薄膜的制备及荧光光谱研究
来源期刊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金属掺杂多孔硅 电化学 光致发光 X射线衍射 红外吸收
年,卷(期) 2007,(6) 所属期刊栏目 物理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41
页数 4页 分类号 O469|TB383
字数 303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988X.2007.06.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书懿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69 226 8.0 11.0
2 徐小丽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0 63 4.0 7.0
3 孙小菁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0 65 4.0 8.0
4 魏晋军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9 66 4.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金属掺杂多孔硅
电化学
光致发光
X射线衍射
红外吸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001-988X
62-1087/N
大16开
甘肃兰州安宁东路967号
54-53
194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80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7931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