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新医学       
摘要:
目的:探讨血脑屏障指数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HLD患者(初诊29例,复诊6例,初诊病例中包括脑型23例、肝型6例,入选前均未接受青霉胺治疗)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对HLD患者及20名正常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检测,并计算血脑屏障指数.35例HLD患者中,16例患者接受青霉胺治疗3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另测定与比较29例HLD初诊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脑脊液铜、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清铜水平.应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分析初诊29例患者血脑屏障指数与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29例HLD初诊患者的血清铜、脑脊液铜、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血脑屏障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其中脑型及肝型HLD患者上述4项指标数值相当.统计学分析显示,初诊29例患者的血脑屏障指数与血清铜含量呈正相关(r=0.319,P<0.05).16例HLD患者接受青霉胺治疗3个月后,10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其血脑屏障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HLD患者存在血脑屏障的损伤;血脑屏障指数可反映铜对血脑屏障的损害程度;接受青霉胺治疗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的患者,存在血脑屏障损伤的加重,提示该类患者应避免使用青霉胺,改用其它药物治疗.
推荐文章
烯醇化酶的水平变化在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意义
肝豆状核变性
烯醇化酶
脑脊液
血脑屏障指数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诊断中肾脏损害检测指标的临床价值探析
肝豆状核变性
肾损害
尿常规
血尿酸
诊断
脑脊液铜及其在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中的意义
脑铜
脑脊液铜
血脑屏障指数
肝豆状核变性
青霉胺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67例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
儿童
诊断
临床表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血脑屏障指数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期刊 新医学 学科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指数 脑脊液 青霉胺
年,卷(期) 2007,(6)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8-37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9802.2007.06.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民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29 118 7.0 9.0
2 梁秀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76 515 11.0 18.0
3 周香雪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29 131 7.0 10.0
4 李洵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83 398 9.0 15.0
5 陈红英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27 125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6)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肝豆状核变性
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指数
脑脊液
青霉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医学
月刊
0253-9802
44-1211/R
大16开
1969-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278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595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