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花后5 d起灌浆期间稻米糊化温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糊化温度特性是随着谷粒的成熟而逐步形成的,表现出由高到低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低糊化温度水稻品种黄玉B和高糊化温度品种Ⅱ32B的起始糊化温度(To)分别在花后第7天和第9天达到稳定.此后不再显著下降.两个品种花后5 d的稻米峰值温度(Tp)和终结温度(Tc)均极显著高于此后的稻米样本;花后7~25 d,黄玉B的Tp和Tc都出现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但花后7 d和25 d的值没有显著差异;Ⅱ 32B的Tc的变化与黄玉B相似,但其Tp只出现了一个下降-上升过程,且开花后7 d的Tp显著高于开花后25 d.这些结果表明,高、低糊化温度品种糊化温度特征的形成可能存在差异,在生产实践中,应该针对不同品种类型加以调控.
推荐文章
粳稻糊化温度遗传研究
粳稻
糊化温度
测定方法
遗传
三倍体遗传模型
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稻米淀粉结构、糊化特性研究
水稻
直链淀粉含量
糊化特性
相对结晶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稻米糊化温度特性形成规律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水稻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稻米 灌浆 糊化温度 差示扫描量热仪
年,卷(期) 2008,(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48-550
页数 3页 分类号 S511
字数 277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1-7216.2008.05.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池晓菲 1 5 1.0 1.0
2 舒庆尧 1 5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0)
共引文献  (243)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稻米
灌浆
糊化温度
差示扫描量热仪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水稻科学
双月刊
1001-7216
33-1146/S
大16开
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中国水稻研究所内
32-94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58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6280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