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异丁烯酸-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udragit L100-55为包衣材料,利用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制备纳豆激酶口服肠溶包衣微丸,考察包衣效果,为纳豆激酶口服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正交表考察各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按药典规定考察微丸在不同pH释放介质中的药物活性及释放行为.结果显示最适反应条件为:包衣材料和载药微丸质量比为1:2,反应压力和温度分别为20 MPa、35℃,增塑剂柠檬酸三乙酯及助溶剂乙醇均为10%(V/m),抗粘剂滑石粉虽对包衣反应稍有影响.但能显著改善微丸粘连问题.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最佳状态肠溶微丸在人工胃酸(pH1.2)环境中2 h仅释放9.7%,并能保持近90%的活性状态;在pH6.8的模拟肠液释放介质中2 h内快速释放达75%.以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制备的纳豆激酶口服肠溶包衣微丸,在人工胃酸环境中几乎不释药,可避免胃酸环境对纳豆激酶活性的破坏;在pH6.8的类肠液环境中药物释放快速而完全,有利于纳豆激酶在肠道中的吸收.
推荐文章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中的在线检测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
在线检测
联用
超临界CO2流体中酶促脂质反应
超临界CO2
脂质
环己烷辅助超临界CO2流体制备淀粉酯
超临界CO2
制备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
环己烷
酯化
辅助效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制备纳豆激酶肠溶微丸的初探
来源期刊 药物生物技术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超临界CO2流体 纳豆激酶 肠溶制剂 微丸
年,卷(期) 2008,(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9-203
页数 5页 分类号 Q819
字数 382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8915.2008.03.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宋后燕 复旦大学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94 467 12.0 17.0
2 莫炜 复旦大学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2 92 6.0 9.0
3 马晓文 复旦大学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8 2.0 2.0
4 肖菊香 复旦大学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2)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超临界CO2流体
纳豆激酶
肠溶制剂
微丸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药物生物技术
双月刊
1005-8915
32-1488/R
16开
南京童家巷24号
28-243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85
总下载数(次)
20
总被引数(次)
1613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