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聚焦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欣喜地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新课程中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出现了新景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现象多了,给予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关注师生的互动生成多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但是也发现了许多教师在践行新课程理念时,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导致课堂失衡,其中几种倾向必须高度注意: 一、过分强调"合作学习",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现象: 当前,不少教师为了落实新课程"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热衷于形式上的效仿,一味地追求"新",而不注重实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时,无视问题难度的大小,无视合作学习价值的大小,无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频频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没有充分读书、没有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就组织小组讨论,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课堂教学的"摆设"、"点缀",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耗时多而收效甚微.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完太阳特点这一部分后,一位学生产生疑问:"太阳离我们那么远,表面温度又那么高,人们是怎么测出来的呢?"教师立即抓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结果一节课下来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