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选择到拉萨的2列试验车和2列运营车,进行车内空气环境和人体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格拉段车内氧气分压为12.78~13.70 kPa,同一列车各席别间氧气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海拔高差使车内氧气平均下降0.133 kPa/100 m,车内满员使车内氧气分压比车外平均下降0.400 kPa;二氧化碳蓄积主要取决于旅客列车的满员程度;季节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适应性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车内人员高原反应症状发生率增加,当车内氧气含量达到相当于海拔3000~3 500 m的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时,可使旅客高原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试验研究结果确定高原富氧技术条件:提出高原旅客车最小供氧量计算公式;确定在海拔高度4 000~5000 m时高原旅客列车富氧控制标准、二氧化碳浓度建议标准;提出车内温度不得低于冬季18℃、夏季24℃;加强个体供氧管的使用、重点区段的供氧和巡诊.以此富氧技术条件可以满足现行用氧安全标准、车内空气洁净度和旅客高原反应控制的技术要求.
推荐文章
青藏铁路客车主要技术问题浅析
青藏铁路
客车
密封
隔热
紫外线
环保
青藏铁路客车车厢供氧现状分析
青藏铁路
客车
供氧
分析
旅客列车纵向冲动问题研究
旅客列车
纵向冲动
影响
改善
青藏铁路客车供氧方案的探讨
青藏铁路
客车
供氧
方案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富氧技术条件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铁道科学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青藏铁路 供氧客车 高原反应 氧气含量 富氧技术条件
年,卷(期) 2009,(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9-126
页数 8页 分类号 U292.919|X823
字数 793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1-4632.2009.02.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施红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21 56 4.0 6.0
2 邱永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38 104 6.0 7.0
3 赵亚林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8 39 5.0 6.0
4 杨玉森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 3 1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7)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2)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铁路
供氧客车
高原反应
氧气含量
富氧技术条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铁道科学
双月刊
1001-4632
11-2480/U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
82-776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102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55685
相关基金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
英文译名:
官方网址:http://news.bjtu.edu.cn/old/Service_info/item.asp?id=73&types=regulation_memo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