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10年《历史教学》第10期发表了高树山老师的文章《也谈谭嗣同之死》,笔者认为其中的观点很有主观性,值得探讨。 首先,高老师把谭嗣同的死与梁启超的生做了比较.指出出走国门保存生命后的梁启超.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反证了谭嗣同死之不值。笔者以为,高老师有“以论带史”的嫌疑,对其他史实视而不见。
推荐文章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几处注解商榷
中学语文
文言文
注解
苏教版
必修一
关于"Beurling-Ahlfors扩张的推广"一文的一点注
M-条件
拟共形映照
Beurling-Ahlfors扩张
复特征
局部伸缩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对《也谈谭嗣同之死》一文的两点商榷
来源期刊 中学历史教学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谭嗣同 《历史教学》 2010年 梁启超 老师 主观性
年,卷(期) 2011,(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61
页数 2页 分类号 B254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玉广 3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谭嗣同
《历史教学》
2010年
梁启超
老师
主观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学历史教学
月刊
1009-3435
44-1142/G4
16开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55号华南师范大学
46-79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110
总下载数(次)
51
总被引数(次)
25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