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在理论上研究了钢材应变硬化和钢框架塑性区域长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国规范对屈强比规定上限值的原因,为研究高屈强比钢材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平截面假设,对塑性区域长度进行了定义,并按照定义对不同钢材本构模型下塑性区域长度的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对影响其大小的参数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 针对钢材本构有无屈服平台两种情况,推导出悬臂梁塑性区域长度的计算公式,比较了钢材屈强比(屈服强度fy/抗拉强度fu)、屈服应变、屈服平台末端应变、极限应变对塑性区域长度的影响,其中屈强比在0.5 ~0.64、0.75~0.90变化,屈服应变在0.001 14 ~0.001 44、0.003 35~0.003 65变化,屈服平台末端应变在0.01~0.025变化,极限应变在0.15 ~0.30、0.08 ~0.14变化.结论 随着屈强比的增加,无论钢材有屈服平台或无屈服平台,其塑性区域长度均变小,且塑性区域长度随屈强比线性变化;应变对塑性区域长度的影响都很小;在塑性设计和抗震设计中屈强比应该被限制.
推荐文章
考虑应变硬化的混合弹塑性接触模型
微凸体
混合弹塑性
接触模型
应变硬化
C-Si-Mn冷轧双相钢的应变硬化特性
双相钢
应变硬化
弹塑性行为
马氏体
GH39合金拉伸应变硬化行为与断口形貌
GH39合金
形变孪晶
应变硬化
应变速率
断口形貌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应变硬化指数计算模型
高强度钢板
相变诱发塑性(TRIP)
应变硬化
模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变硬化对钢框架塑性区域长度的影响
来源期刊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钢结构 应变硬化 塑性区域长度 屈强比
年,卷(期) 2011,(4) 所属期刊栏目 土木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9-665
页数 分类号 TU391
字数 233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元清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08 7266 43.0 62.0
2 石永久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98 6542 42.0 61.0
3 王飞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2 361 8.0 19.0
4 施刚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93 1472 21.0 37.0
5 戴国欣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39 636 14.0 2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13)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钢结构
应变硬化
塑性区域长度
屈强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2095-1922
21-1578/TU
大16开
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9号
8-44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683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266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