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江淮流域29个代表站点1961--2000年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逐日大尺度环流场资料,引入基于多元线性回归与随机天气发生器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statistical downscalingmodel),通过对每个站点建模,确立SDSM参数,并将该模型应用于SRESA2排放情景下HadCM3和cGcM3模式,得到了江淮流域各代表台站21世纪的逐日最高、最低温度和降水序列以及热浪、霜冻、强降水等极端气候指数。结果表明,当前气候下,统计降尺度方法模拟的极端温度指数与观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能有效纠正耦合模式的“冷偏差”,如SDSM对江淮平均的冬季最高、最低温度的模拟偏差较CGCM3模式分别减少3℃和4.5℃。对于极端降水则能显著纠正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强度偏低的问题,如CGCM3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强度的模拟偏差为-60.6%,但降尺度后SDSM—CGCM3的偏差仅为-6%,说明降尺度模型SDSM的确有“增加值”的作用。21世纪末期在未来SRESA2情景下,对于极端温度,无论Had.CM3还是CGCM3模式驱动统计模型,江淮流域所有代表台站,各个季节的最高、最低温度都显著增加,且以夏季最为显著,增幅在2—4℃;与之相应霜冻天数将大幅减少,热浪天数大幅增多,各站点冬季霜冻天数减少幅度为5—25d,夏季热浪天数增加幅度为4~14d;对于极端降水指数,在两个不同耦合模式HadCM3和CGCM3驱动下的变化尤其是变化幅度的一致性比温度差,但大部分站点各个季节极端强降水事件将增多,强度增强,SDSM—HadCM3和SDSM-CGCM3预估的夏季极端降水贡献率将分别增加26%和27%。
推荐文章
应用统计降尺度方法预估江淮流域未来降水
统计降尺度
降水
支持向量机
江淮流域
基于统计降尺度的东江流域未来气候预估
全球气候模式
统计降尺度
气温
降水
东江流域
基于ASD统计降尺度模型的开都河流域未来气候预估
ASD统计降尺度模型
气候预估
开都河流域
基于SDSM的抚河流域未来极端气温模拟与预估
SDSM
统计降尺度
未来气候变化
CMIP5
抚河流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的江淮流域极端气候的模拟与预估
来源期刊 大气科学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统计降尺度模型 江淮流域 极端气候指数
年,卷(期) 2012,(5)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78-590
页数 13页 分类号 P46
字数 587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江志红 2 79 2.0 2.0
2 陈威霖 1 26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7)
共引文献  (507)
参考文献  (3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201)
二级引证文献  (61)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3(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5(2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6(2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7(23)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8(1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11)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1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23)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9(1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20(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统计降尺度模型
江淮流域
极端气候指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气科学学报
双月刊
1674-7097
32-1803/P
16开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28-405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8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337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