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作为"显现—显现者"结构的现象在胡塞尔那里被理解为"意向性活动—意向性对象"的意向性关系,而意向性关系是以先验自我为前提的。逆意向性则以显现者的自我为中心,更加符合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
推荐文章
对现象学意向性理论进程的分析
意向性
意向主体
意向活动
意向对象
意向性中的"自我"概念辨析
自我
意向性
现象学
中医辨证的先验意向性浅析
辨证
意向性
先验分析
青少年异常心理的意向性问题
心理学,社会
模型,理论
哲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逆意向性与现象学
来源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学科 哲学
关键词 逆意向性 现象 现象学
年,卷(期) 2012,(5) 所属期刊栏目 法国现象学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45
页数 分类号 B089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郝长墀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13 62 4.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逆意向性
现象
现象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双月刊
1671-881X
42-1662/C
湖北武昌珞珈山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66
总下载数(次)
4
论文1v1指导